目錄
引言
曾幾何時我們的社群媒體上出現的不再是身邊朋友的動態,不是親戚家誰生了孩子,不是朋友去哪裡旅遊,取而代之的是「為你推薦」、「你可能會喜歡」這種貼文?或者出現可愛貓貓狗狗的影片,但卻發現是一個「可愛動物短片區」這種社團的貼文,漸漸的陌生人的動態出現在我們的「河道」上,我們因素未謀面的人的一句話,一個觀點產生情緒,生氣也好,關心也罷,但對現實生活中的人卻趨於冷漠?
想像另一個情境:朋友一起出去旅遊時,想找花蓮景點,以前是從Google上搜尋花蓮景點,花蓮美食。現在轉而在instagram上找花蓮景點的hashtag。
這種轉變合理且理所當然,資訊會隨人們使用習慣改變而移動到不同的載體上,那您可曾經想過,如果製造這些資訊的人,背後其實連一張臉都沒有,只不過是一連串的程式碼呢?
2008年,Facebook開始在世界各地流行,同時美國青少女(10-14歲)因自殘送醫比卻同步增長了189%倍。台灣方面雖然只有統計自殺案例,但一樣的趨勢從民國107年開始,女性15-24歲的自殺死亡率也從106年的4.6%成長到112年的10.7%,也是幾乎一倍的成長。
本篇文章主要雖然不是要說明社群網站對我們的影響,這件事情在很多地方都被討論過。
但我想提倡的觀點是,過去我們接收資訊的來源是主動搜尋,由自己篩選資料並做出決定,到現在已經演化成由演算法提供我們資料,提供他們「認為」我們感興趣的內容,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以為我們依然對資料有掌控權,但實際上早已被演算法塑造成他們想要的樣子。
這篇文章應該比較長,我想從整個矽谷科技業發展歷史出發,從搜尋引擎的出現,相對應的內容農場出現,再到社群媒體的成長逐漸超越搜尋引擎,這時候又遇上了生成式人工智慧的突破,未來的演進會變得如何,筆者自己覺得憂心。
雖然做人還是要保持樂觀的態度,相信這個社會還是有為這件事發聲的人,而我現在只不過是把他們的聲音在轉達出來而已。
搜尋引擎與社群媒體的出現
在這過程中,如果有人想要推廣自己的產品,那麼Google就會讓客戶的廣告出現在使用者搜尋結果中,讓對某個事件感興趣的使用者有機會點擊客戶提供的內容,進而引導使用者向客戶進行消費。
資料來源:History of Google timeline
過了七年,2007年7月29日,Apple 發布了第一部智慧型裝置 iPhone, 它改變了人們使用網路的習慣,從原本坐在電腦前找資料的行為變成低頭滑手機找資料。這也讓Google在2008年推出Andriod OS要與之一拼高下。
這時看準行動裝置市場的Facebook悄悄的佔據使用者的時間。
Facebook的出現也改變人與人之間社交的方式。許多失連已久的朋友出現在彼此的「朋友推薦」清單內,重新搭上線。而認識新朋友不再受限於地理位置,透過交友邀請就能邀請感興趣的對象一同參加同好會或者派對。
人們在社群網站上滿足了被需要與被肯定的需求,陌生人的點讚刺激著大腦分泌快樂多巴胺。 圖面來源:Wikipedia
Line
而在台灣,Line則是大多數人的社群媒體工具,雖然筆者只把他拿來做為通訊軟體使用,幾乎沒在用他的社群功能。Line在2011年進入台灣市場,但在2025年達到92.3%的佔有率,換句話說2300萬人內有2122萬人就使用line作為日常的通訊工具。當然社群媒體的市占率加起來不是100%,一個人可以有好多個社群媒體。只不過在本文中,Line被提及純粹只是因為他的市占率非常高,但就社群方面,Line的社群功能筆者認為目前仍無法跟Facebook或者Instagram匹敵。因此後續會著重在前兩者的探討。 圖片來源:iBuss Research - 2025台灣社群媒體與網路使用最新報告 網路、社群、廣告觸及率全面解析!
品質低劣的內容農場與網際網路死亡論
為了要從Google的搜尋引擎中取得好名次,正常人會想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文章內容,確保自己的創作能夠被演算法所欽睞。但不肖商人卻針對Google的"PageRank"關鍵字搜尋的機制,大量剽竊低品質的內容與網路謠言組成文章,一天發個20-40篇文,讓搜尋引擎誤以為這是一位認真的創作者,但實際上都是從中國複製過來,利用簡繁轉換而來的中文內容。由於這個PageRank的缺陷誤導Google以為這些是有價值的網站,這些垃圾內容得以在網路上被傳播。它們出現在使用者眼前的機率隨著PageRank提高也變高,不肖業者也可以從中獲取利潤,並透過社群媒體的力量為他們帶來可觀的收益。這種商業模式就稱之為內容農場。
讀者應該還記得有一陣子「kknews」「每日頭條」「壹讀」這幾個網站出現在家裡長輩群組,然後他們就會散步各種危言聳聽的言論,必如:「一億人都驚呆了」,「千萬不能這樣做,否則少活20年」之類的垃圾標題。然後看網址都不外乎是這幾種內容農場平台發布的低品質內容。
這種現象在美國與其他國家也同步發生,所以開始有人提出「網際網路死亡論」的觀點。
網際網路死亡論
網際網路死亡論的論點是:在莫約2016年左右開始,論壇上充斥的不是人們互相討論的文章與留言,而是相似度極高,回復與文章有種奇怪違和感的機器人在進行回覆。這些社交機器人是被刻意創建的,目的就是降低人類自然行為的影響,逐漸的以演算法的利益為目標,將操縱使用者的行為。有些人認為是陰謀論,但就目前現象的觀察而言,似乎也沒有意強力反駁的觀點。除了上一章節提到的搜尋引擎以及社群媒體,還有一個地方--網路論壇沒有被提到。
網路論壇如Reddit, 台灣可以想像PTT或者Modile01等等論壇,它們有些雖然也賣廣告版面維生,但像Mobile01這種網站的經營則同時以產生高品質的報導文章以及評測文章,藉由收取製造商的推廣費用為主。這類型論壇產生的文章品質高,內容與互動也相比於社群網站的短篇即興發文來的有深度。
但即使如此,論壇也沒辦法完全阻擋惡意機器人註冊假帳號,再藉由假帳號於留言區影響其他瀏覽者的思想。
根據2025/04/15 英國獨立報的報導,imperva公司分析2024網際網路上的流量,當中有51%來自於機器人。
在這張圖中「好機器人」指的是像一般的網路監測爬蟲抓取網站的數據,或者自動客服回復等等。而「壞機器人」指的則是DDoS攻擊,社交機器人的網站發文,或者垃圾訊息等等1。在2024年,壞機器人行為產生的流量已經佔了整體網路流量的37%,實際人類活動行為產生的流量降到只剩下49%。 資料來源:Bots now make up the majority of all internet traffic
從趨勢來看,網際網路死亡論就流量而言已經成真,機器人的流量已經比人類在然產生的行為還高。如果壞機器人搭配社群媒體產生貼文,或者複製各種粗製濫造的內容霸佔整個網際網路,那麼距離陰謀論的論點也不遠了。
但真的沒有什麼解決辦法嗎?搜尋引擎就這樣被玩弄在這些人的股掌之間嗎?
當然不可能!Google在2011年就發布Panda演算法2,藉此來降低內容農場的網站排名,盡可能的讓使用者不被這些低品質內容所干預。但台灣方面,即使Panda演算法是套用在全世界的Google service上,但還要考慮另一個巨頭Facebook會不會加入這種打擊假內容的行列。他們的演算法是不是還是會向我們推薦品質低劣的內容?尤其是有專人在經營內容農場文章社團,並付錢給Facebook進行推廣的時候,Facebook會怎麼做呢?
報導者對於內容農場的一篇詳細專題--打不死的內容農場──揭開「密訊」背後操盤手和中國因素一文中,非常現詳細的說明搜尋引擎在這件事情中扮演的角色。我們必須知道,搜尋引擎不可能瀏覽過網際網路上所有的內容,所有的內容審核都是交由機器決定。那掌握原理就掌握流量,這也是現在數位行銷界一直所追求的。只不過真正懂Google核心演算法的能有幾個人?
甚至Tristan Harris(前Google員工,現Center for Human Technology聯合創辦人)也在智能社會:進退兩難紀錄片說到,演算法甚至已經能夠自我演化到人類不了解的地步。
這種方式再加上刻意的社群行銷,變足以讓整個國家的人對於特定事務的觀點月趨於統一,也加劇社會兩極化的結果。影片中其他科技公司前員工,或者創辦人都表明自己對當前社會的憂心。
另一個觀點是內容農場經營者,在你不懂的內容農場。中,作者刻意融入「內容農場創作者」的群體,它卻發現這整個生態系還有它們收益來源,依舊是建立在販售廣告欄位給搜尋引擎的基礎上。透過各種手段如更換網域,用社群媒體包裝等等。甚至它們也逐漸把自己「洗白」,原本很容易被看破的農場標題,如:十三億人都震驚了!等等,他們早就知道不能吸引流量。漸漸地,這些「農場主」讓自己的農場包裝的更像普通網站,在藉由早已建立好的導流系統還有社群網路,讓他們的內容農場流量更高,獲得更多收益,同時也欺瞞過搜尋引擎與社群媒體的內容審核演算法,替自己帶來更多收益。
生成式人工智慧參戰,轉機還是危機?
但又隨著時間演進,搜尋引擎與內容農場的攻防戰又到了搜尋引擎佔上風的階段。與上一篇來源相同(果仁)在2025年1月的文章:內容農場時代結束?kknews 停更!可能因為 AI 崛起與 Google 演算法影響中,他認為內容農場的價值逐漸消退的原因是AI崛起,搜尋引擎演算法更新,還有版權問題。但筆者認為是大型語言模型現在具備同時查找各種資料來源的能力(但依然無法把所有網路內容都看過,這是肯定的),像內容農場這種網站因為缺少原創性,也比較容易透過自然語言的方式被偵測到,如此一來搜尋引擎便能降低他的PageRank,讓他不再出現在使用者面前。既然內容農場消失了,那這個世界將得已經清淨了吧?
很抱歉,生成式AI正在替我們在帶來新一波的煩惱,甚至危害更勝於內容農場,甚至兩個會加在一起干擾我們的對事情真相的理解。
耶穌蝦
圖片來源:Is computational creativity flourishing on the dead internet?耶穌蝦(Shrimp Jesus) 是2024年三月左右在Facebook上的一股浪潮,具有耶穌與各種海鮮組合(是的,海鮮組合)利用生成式AI產生合成圖片,然後下方一連串帳號的留言「阿門」讓Facebook演算法認為這是一篇會讓很多人感興趣的文章,而被推送到很多人的動態中。
但由於內容太過怪異,逐漸引起人們去尋找這背後是否有機器人在進行操作。
果不其然,Arxiv的一篇論文-Is computational creativity flourishing on the dead internet?中認為這就是機器人利用文字產生圖片後,在社群媒體上大量製造貼文的結果「之一」。首先這些組合實在太沒邏輯,生硬的把耶穌與其他毫無關係的內容組合在一起,丟到生成式AI中產生圖片。第二,他們發現如果貼文成效不理想,機器人會在嘗試另一種不同組合。
論文還提到另一種生程式內容「錯視」,利用AI產生與耶穌相似的錯視圖,在搭配留言機器人回覆「阿門」,讓這些垃圾貼文得以進入到那些信仰虔誠的人們眼前。
圖片來源:Is computational creativity flourishing on the dead internet?
即使facebook 新增了生成式AI內容標籤,使用者也不一定會在當下就馬上判斷出來內容的真偽,更何況AI隨著資料越來越多,生成出的東西也越來越逼真...是嗎?
AI練蠱,生成式模型的自我吞噬
引述📝📝:資料的近親繁殖|失去「新鮮的數據」終將導致 AI 模型吞噬自己一文中提到的內容,當AI使用的資料都來自於自己的時候,就會產生如近親繁殖的現象,讓產生出的內容品質比原本的還低,甚至無法識別。下圖就是一個例子,當使用合成增強迴圈的模型演算至第六代時,便會開始出現畸形的人臉。 圖片來源:Arxiv-Self-Consuming Generative Models Go MAD
但如果在每一次迭代中,加入適比例新鮮資料,也就是模型沒看過的新資料,那這樣子模型產出的內容多樣性與穩定性都會有所提升。
回到先前提到的網際網路死亡論,筆者不認為網際網路中的流量會完全被機器人所佔用。
原因很簡單,如果網際網路上都是機器人,那麼AI最後會一直拿自己產生的內容來訓練自己,最後就會出現崩壞的狀況。
可是,我們日常使用網際網路的行為到底是不是在給AI新鮮資料,助長他們提供更「優質」的內容來毀滅人類呢?
不是演算法讓我們變壞,演算法只是把我們另一面展露出來並加以放大
除了Facebook,眾多社群媒體甚至搜尋引擎都在為是使用者提供結果的時候加入「個人化」功能。也就他會依照你過去的行為模式,互動模式等數據進行分析,猜你喜歡哪些內容,討厭哪些內容,在哪些偏激內容下會留言去跟別人筆戰,或者哪些內容會被分享。基於這些資料,科技公司精巧的演算法會把你本來邪惡的一面,或者自己不想面對的一面逐漸放大,最後跟別人聊天時候才驚覺,原來我的Feeds跟你的差這麼多!這種現象應用在心理學上就是回音谷效應,白話一點就是同溫層。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本來就是設計的讓人成隱,藉由獎勵回饋機制讓人們透過別人的讚或愛心獲得認可,腦內會釋放多巴胺產生快樂的錯覺。而這套機制在被制約成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。當你停留在上面的時間越長,他就有更多機會提供客戶要求投放的廣告。這就是他們賺錢的模型,這就是科技巨頭營利的來源。
電腦的算力在僅僅在20年內便提升了六千倍,但面對它的是一顆幾百萬年都沒有演化的人腦。這場競賽誰會贏呢?人類能夠克服過去的心理限制,學會如何與之共存,並成為新人類嗎?
結論
看到這裡或許覺得這個世界沒救了,人類已經自我沈淪,漸漸的如同鴉片一般往科技巨頭為我們挖好的坑裡走進去。但筆者認為不是自我沈淪,這本來就是被精心設計的一套「數位牢籠」。如同楚門的世界一般,所有個人訊息,喜好,個性是內向還是外向,你的理想型甚至各種極為隱私的病例資訊都被這些科技巨頭所掌握。
現在又有各種裝置希望能夠獲得更多使用者的「生理資訊」,如穿戴式裝置想要知道你的心跳狀況,呼吸節奏,甚至是壓力狀況等等。
這些資料被正確的使用就是造福社會,預防醫療可以真正的落實在世界各地,在病徵初期就被預測,老人照護也不再受限於照顧者人力短缺而無法發現長者跌倒的情況。
可是如果又把他丟給演算法,讓演算法知道我看到哪則貼文的時候心跳加速,帶來緊張的情緒,或者觀看哪些內容另我呼吸緊張呢?
聽起來就像黑鏡一般的場景現在卻好像真的會發生。
你看完這篇長文,心理是否有一顆種子正在想著,當我沒有花錢買商品的時候,我是不是才是那個商品?誰會想花錢給一個沒有觀眾會收到的廣告?
那假如現在有一個100%會觸及到目標的廣告服務,你做為一個推廣自己產品的人,會不會買?
最後推薦大家可以去Netflix觀賞這部紀錄片:智能社會:進退兩難(The Social Dilemma)。
導演訪問在Google, Facebook, Twitter, Pintrist等等的前員工,訪問他們並且分析社群媒體對現今社會的影響,有趣的是,這部片是在2020年上映,在繼續對比現在2025年的狀況,相信讀者也會有自己的一些觀點。